仿古筒瓦(多為陶土、琉璃或水泥材質,仿傳統弧形筒瓦樣式,兼具裝飾性與防水功能)的保養需結合其材質特性和使用場景,重點圍繞防破損、護釉面、抗風化展開,具體方法如下:
一、日常清潔與表面維護
定期除塵:
每周用軟毛刷(如羊毛刷)輕掃瓦面浮塵,避免粉塵堆積后遇潮形成頑固污漬。若表面有鳥糞、落葉等雜物,需及時清理(可用干布蘸少量清水擦拭,立即擦干,防止水分滲入胎體),尤其注意弧形凹槽內的積灰,避免長期堆積腐蝕材質。
污漬處理:
若沾染油污或霉斑(陶瓦背面易出現),用軟布蘸中性清潔劑(如肥皂水)輕輕擦拭,不可使用強酸強堿或abrasive清潔劑(如鋼絲球、去污粉),以免破壞表面做舊紋理或釉面。清理后必須用清水擦凈殘留清潔劑,陰干即可(避免陽光暴曬)。
二、材質針對性防護
陶土/琉璃仿古筒瓦:
釉面保護:每年春季(雨季前)對琉璃瓦釉面噴施一次納米級防污保護劑(透明水性),形成保護膜,減少雨水沖刷導致的釉面褪色或剝落;發現釉面輕微裂紋時,用專用釉面修復劑(與瓦件顏色匹配)填補,防止潮氣侵入胎體。
胎體防潮:對于安裝后的筒瓦,定期檢查瓦與瓦之間的搭接處是否密封完好,縫隙處可填補少量防水密封膠(顏色與瓦面協調),防止雨水滲入陶土胎體導致膨脹開裂;長期存放的陶瓦,需在背面涂刷無色防潮劑(如硅烷類),增強抗水性。
水泥仿古筒瓦:
抗風化養護:每2年在表面涂刷一次水泥專用養護劑(透明或仿古色),防止水泥因風化起砂、剝落,尤其邊角和弧形底部等易磨損部位,需重點涂抹。
防凍融處理:北方地區冬季前,檢查筒瓦是否有積水殘留(弧形凹槽內),及時清理;對暴露在外的水泥瓦,可噴涂防凍劑,減少凍融循環導致的結構損傷。
三、結構穩固性維護
檢查搭接與固定:
每半年檢查筒瓦的鋪設狀態,查看是否有松動、移位(尤其大風或暴雨后)。若發現單塊瓦傾斜或搭接縫隙過大,需及時復位,并用專用銅釘(仿古風格)或耐候膠固定,避免風雨灌入導致瓦體脫落或屋頂漏水。
防止擠壓與碰撞:
避免在瓦面上方放置重物或攀爬踩踏(尤其陶瓦脆性高,易斷裂)。若需檢修屋頂,需在瓦面鋪設木板分散壓力,禁止直接踩在筒瓦弧形部位,防止變形或碎裂。
四、長期存放保養(未安裝狀態)
環境控制:
存放于干燥通風的室內庫房,溫度保持10-25℃,相對濕度40%-60%,遠離熱源和紫外線直射(防止釉面老化)。地面墊高30cm以上,避免潮氣侵入。
堆疊與隔離:
采用弧形支架立放,單排高度不超過1.2米,瓦與瓦之間墊軟橡膠墊或無酸紙,防止釉面摩擦刮花;帶裝飾紋樣的筒瓦(如瓦當、滴水)需單獨用泡沫套包裹,避免磕碰導致紋樣殘缺。
定期翻動:
每月輕輕翻動一次,調整受力位置,防止長期受壓導致弧形變形;每2周檢查一次表面,發現霉斑或銹跡(金屬附件)及時處理,保持干燥潔凈。
五、特殊場景保養(如古建筑修繕)
匹配傳統工藝:
若用于寺廟、祠堂等古建筑修繕,保養時需遵循“修舊如舊”原則,避免使用現代化學材料破壞歷史風貌。例如,填補縫隙時優先用傳統灰漿(石灰、糯米汁混合),而非工業密封膠;修復破損瓦件時,選擇與原瓦材質、色澤一致的仿古筒瓦,確保整體風格統一。
防蟲防腐蝕:
對于靠近植被的屋頂,定期檢查筒瓦底部是否有蟲蛀痕跡(尤其陶瓦),可在瓦壟間隙放置少量天然防蟲劑(如樟腦丸),避免蟲害侵蝕胎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