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古小青瓦(以陶土為主要材質,仿制傳統小青瓦的弧形瓦件)的保養需圍繞其“陶土材質多孔、脆性高、易受環境侵蝕”的特性,重點關注防潮、防損、防污及結構加固,具體方法如下:
一、日常使用中的基礎保養
定期清潔,減少污染物附著
每月用軟毛刷(如羊毛刷)輕掃瓦面灰塵,避免粉塵堆積后滲入陶土孔隙(尤其屋檐、瓦脊等易積灰處)。
遇雨后及時清理瓦槽內的積水和落葉、雜物,防止長期積水導致胎體吸水酥化,或雜物腐爛滋生霉菌。
若瓦面沾染油污、鳥糞等頑固污漬,用清水蘸濕棉布輕輕擦拭(禁用洗潔精、酸性清潔劑,以免腐蝕陶土表面),擦拭后讓其自然晾干,避免陽光暴曬導致水分快速蒸發引發裂紋。
檢查固定狀態,防止松動滑落
每季度檢查瓦片的固定情況:觀察瓦件是否有移位、翹邊,固定用的瓦釘、灰漿是否松動。若發現單瓦松動,及時用同材質灰漿(如傳統糯米灰漿或專用陶土粘結劑)重新固定,避免強風或震動導致瓦片滑落。
對屋面坡度較大的區域,重點檢查瓦與瓦之間的搭接是否緊密,必要時在搭接處補填少量防水灰漿,增強整體性和防水性。
二、季節性保養:針對性應對環境變化
雨季防潮與排水
雨季前清理屋面排水溝、落水口,確保雨水能快速排離瓦面,減少瓦體浸泡時間。
雨后檢查瓦面是否有滲水痕跡(如室內對應位置出現水印),若發現滲漏,及時排查漏點(多為瓦片破損、搭接不嚴或基層防水層失效),更換破損瓦件并重新密封搭接縫。
冬季防凍與防風
北方地區冬季前,檢查瓦體是否有微小裂紋(若有,用防水密封膠填補),避免積雪融化后水分滲入裂紋,結冰膨脹導致破損。
大雪后及時清理瓦面積雪(用軟質掃帚輕掃,避免用硬物刮擦瓦面),減少積雪對瓦體的重壓(尤其老舊瓦件,承重能力下降)。
強風季節前,加固邊緣瓦件(如檐口瓦、脊瓦),必要時增加臨時固定裝置,防止瓦件被風吹落。
夏季防高溫與暴曬
高溫暴曬會導致陶土瓦體收縮,長期可能產生裂紋。可在屋面種植少量耐旱爬藤植物(如爬山虎,需控制生長范圍,避免根系破壞瓦體),為瓦面遮陽降溫;或定期向瓦面噴水(清晨或傍晚),緩解溫度驟升帶來的應力。
三、長期存放或閑置時的保養
存儲環境控制
存放于干燥通風的室內,相對濕度保持在40%-60%,避免露天堆放(尤其避免淋雨、暴曬)。
堆疊時用墊高架離地30cm以上,每層瓦間墊稻草或泡沫板緩沖,高度不超過1.2米,防止底層瓦件受壓斷裂。
定期活化與檢查
每3個月翻動一次瓦堆,檢查瓦體是否有返潮、霉變(若有,用干布擦拭后晾干),對邊緣破損處用陶土漿修補(晾干后與原瓦顏色接近)。
長期閑置的瓦件,可輕涂一層蜂蠟(用軟布蘸取均勻擦拭),形成保護膜隔絕潮氣,使用前用干布擦掉蠟層即可。
四、破損修復:及時處理小問題,避免擴大
輕微裂紋:用專用陶土修復膏(或傳統瓦灰+糯米漿)填補裂紋,抹平后自然晾干,再用與瓦體顏色接近的顏料修飾,增強防水性和美觀度。
邊角破損:若破損不影響結構,用角磨機輕輕打磨破損處至平滑,再涂修復膏;若破損嚴重(如斷裂、大面積掉渣),需更換同規格瓦件,確保屋面整體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