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瓦(又稱“蝴蝶瓦”“土瓦”,以陶土為原料經燒制而成,是傳統中式建筑的標志性瓦件)的保養需兼顧其材質特性(陶土脆性、透氣性)和使用環境,重點防止破損、風化、滲漏,以延長使用壽命,具體注意事項如下:
一、日常清潔與檢查
1.定期清掃,防止堆積物損傷
清掃頻率:每年春季、秋季各1次(雨季前需重點清理),沿海或多塵地區每3個月1次。
清掃方式:
用軟毛刷(如竹掃帚)輕掃瓦面,清除落葉、枯枝、灰塵等堆積物,避免重物(如石塊、雜物)長期壓在瓦上導致瓦體斷裂;
若瓦面有苔蘚、地衣(潮濕地區常見),用硬毛刷蘸清水刷洗(禁用化學除苔劑,防止腐蝕陶土),刷洗后讓瓦面自然晾干,避免陽光暴曬。
2.細致檢查,及時發現隱患
檢查重點:
瓦面是否有破損(裂縫、缺角、崩邊),尤其檐口、屋脊等易受雨水沖擊的部位;
瓦與瓦的搭接是否嚴密,有無松動、移位(如仰瓦凹槽是否對齊,俯瓦是否覆蓋仰瓦接縫);
瓦下墊層(如木望板、油氈)是否受潮、腐爛(通過瓦縫觀察是否有黑斑、霉點)。
二、防水與滲漏處理
1.預防滲漏,強化搭接密封性
發現瓦體松動時,及時用木柄工具輕敲復位,確保俯瓦緊扣仰瓦,避免雨水從縫隙滲入;
對瓦縫過大的部位,可填補少量草木灰與桐油混合的膩子(傳統工藝),或用與瓦色相近的防水密封膠(如硅酮膠)填補,防止雨水倒灌;
定期檢查屋脊、檐口的脊瓦、滴水瓦是否穩固,缺失或破損時及時更換,避免雨水沿屋脊縫隙滲入屋頂內部。
2.處理積水,避免長期浸泡
清理瓦面凹槽內的雜物(如泥沙、落葉),確保排水通暢,尤其斜度較小的屋頂,需防止積水導致瓦體長期吸水軟化;
若屋頂出現局部積水(如瓦面凹陷),需墊高凹陷處的瓦片(墊入薄木片),調整坡度至排水順暢。
三、破損修復與更換
1.輕微破損的修復
對僅有細微裂紋(未貫穿)的瓦體,用傳統桐油灰(桐油+石灰)涂抹裂紋處,或用防水砂漿(水泥+細沙+防水劑)填補,晾干后再刷一層與瓦色相近的涂料(如氧化鐵黑);
釉面小青瓦(部分仿古瓦帶淺釉)若出現釉面剝落,可涂抹透明防水釉(需與原釉兼容性好),增強防水性。
2.嚴重破損的更換
對斷裂、缺角超過1/3的瓦件,需整體更換:
更換時選擇與原瓦規格、顏色一致的新瓦(避免色差和尺寸不匹配導致搭接不嚴);
拆除破損瓦時輕撬輕放,避免帶動周邊完好瓦件松動;新瓦安裝后,用瓦釘(或銅絲)固定在基層上(尤其大風地區),確保穩固。
四、環境與基礎維護
1.控制周邊環境濕度
小青瓦透氣性強,長期潮濕易導致胎體風化,需確保屋頂通風良好(如清理瓦下通風口的堵塞物);
靠近廚房、浴室的屋頂,需強化基層防水(如增設油氈層),避免蒸汽長期侵蝕瓦體。
2.保護屋頂基層結構
定期檢查支撐小青瓦的木望板、椽子是否腐朽(尤其南方多雨地區),發現腐朽及時更換,防止基層塌陷導致瓦體大面積脫落;
屋頂周邊避免堆放重物(如雜物、工具),防止外力沖擊屋頂結構,間接損傷瓦面。
五、特殊季節保養
1.雨季前(重點防水)
全面清理瓦面和排水溝,確保排水系統暢通;
檢查瓦縫密封性,對松動瓦件重新固定,必要時在瓦面噴施一層無色透明的防水劑(需選擇不影響透氣性的產品)。
2.冬季(防凍融)
北方地區冬季需及時清除瓦面積雪(用軟掃帚輕掃,避免用硬物鏟雪損傷瓦面),防止積雪融化后滲入瓦體,夜間結冰膨脹導致瓦體開裂;
對已吸水的瓦體,避免突然受凍(如通過屋頂保溫措施減少溫度驟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