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瓦(傳統弧形陶土瓦,多用于古建筑、中式園林屋面)質地較脆、吸水性強,存儲時需重點關注防潮、防碰、防變形,避免因環境或操作不當導致損壞,具體注意事項如下:
一、存儲環境:嚴控溫濕度,遠離污染源
溫濕度控制
濕度:小青瓦坯體(無釉面,陶土材質)吸水性強,需存儲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,相對濕度控制在40%~60%,嚴禁露天堆放或靠近水源(如下雨天漏雨的倉庫、地下室)。
高濕度會導致坯體吸水膨脹,若后續環境干燥,易因干濕循環產生裂紋;冬季低溫時,吸水后的坯體可能因凍融作用(水分結冰膨脹)直接崩裂。
溫度:避免長期暴露在極端高溫(如陽光直射導致局部過熱)或驟冷驟熱環境中,溫度劇烈變化會加劇坯體內部應力,尤其邊緣薄脆部位易開裂。
防污染與腐蝕
遠離油煙、粉塵、酸堿物質(如化肥、水泥、清潔劑),防止坯體表面附著污漬(難以清理)或被化學腐蝕(如酸雨、酸性氣體導致坯體風化、強度下降)。
存儲區域需定期清掃,避免灰塵、沙粒堆積(顆粒摩擦會磨損瓦面,或遇潮后形成硬結污漬)。
二、堆疊方式:規范擺放,避免機械損傷
小青瓦為弧形薄片結構,脆性高、易斷裂,堆疊時需嚴格遵循以下規范:
基礎支撐
放置在平整、堅硬的地面(如水泥地、木質托盤),底層用木方或磚塊墊高10~15cm(隔潮、通風),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導致底部受潮或磨損。
托盤或支架需穩固,承重均勻,防止傾斜導致整堆坍塌。
分層隔離與高度控制
側立堆疊:小青瓦需側立(弧形朝外)放置,每層之間墊軟質緩沖材料(如稻草簾、厚紙板、無紡布),避免瓦片之間直接摩擦(尤其邊緣部位),防止崩邊、斷裂。
控制高度:單堆高度不超過1.2米(約50~80片,視尺寸而定),大型小青瓦(長度>30cm)需降低高度至0.8米以內,避免底層瓦片受壓變形或斷裂。
分類堆放:按尺寸(如瓦長、弧度)分開存放,避免不同規格的瓦混堆導致受力不均(如小瓦被大瓦擠壓)。
禁止不當操作
搬運時輕拿輕放,禁止拖拽、拋擲或單手拎提(避免邊角受力崩裂),多人協作時保持瓦片水平,防止彎曲產生隱裂。
堆疊后禁止在上方放置重物或倚靠其他物體(如腳手架、工具),防止瓦片受壓變形。
三、坯體保護:防止風化與霉變
防潮與通風
若存儲時間超過3個月,需定期檢查底層瓦片背面(與托盤接觸部位)是否受潮(如發暗、長青苔),發現受潮需立即轉移至干燥區域,并用干布擦拭坯體表面。
潮濕季節(如梅雨季)可在倉庫放置硅膠干燥劑,同時保持通風,避免悶濕環境導致坯體霉變(表面出現黑色霉斑,加速風化)。
避免過度干燥
北方干燥地區或冬季暖氣環境中,需避免坯體過度失水收縮,可定期用噴霧器向空氣中輕噴水霧(保持環境濕度,不直接噴灑瓦面),防止坯體因干裂出現細縫。
四、長期存儲的維護與檢查
定期巡檢:每1~2個月檢查一次,重點關注:
瓦片邊緣是否有崩裂、缺口;
坯體表面是否有裂紋(尤其弧度較大的部位);
堆疊是否松動,緩沖材料是否移位、受潮。
翻身保養:存放超過6個月的小青瓦,可每3個月整體翻身一次,避免長期單側受力導致變形(尤其弧形部位)。
記錄與周轉:建立庫存臺賬,記錄存放時間、規格,優先使用存放時間較長的瓦片,避免長期積壓導致坯體老化(強度下降)。